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8(2 / 2)

加入书签

她的继承人,亨利,这个时候,伊莎贝拉王后才想起了另一件事,约翰急着要她来向玛蒂尔达示好的目的:“亨利会成为你的丈夫。”她盯着玛蒂尔达,“你应当依靠他进行统治,而非要求他的臣服,对他的母亲,你也应该保持恭敬,这是妻子与女儿的职责。”

“等到婚约成立,我会和亨利一起分享权力,但很长一段时间,是亨利需要依靠我,不止是亨利,还有你,以及我亲爱的叔叔。”

“我们确实需要你。”这个时候,伊莎贝拉王后的声音才不情不愿地低昂下去,约翰需要阿基坦这个稳固的后方帮助他收回诺曼底,亨利需要玛蒂尔达的继承权弥补他血统上的瑕疵,她也需要玛蒂尔达这个封君维系她在昂古莱姆的地位,尽管在她常年身处英格兰的情况下昂古莱姆的家臣对她能保持多少的忠诚委实可疑。

她不再试图试探和挑衅,而是循规蹈矩地向玛蒂尔达行礼宣誓效忠,仪式接受后,玛蒂尔达走了下来,与她互致和平之吻,她们身材相仿,因此玛蒂尔达只需要微微侧过头:“你很久没有回到家乡了吧?”耳鬓厮磨的一瞬间,玛蒂尔达忽然道,“等待圣座的赦免令还需要一段时间,身为英格兰王后,你回到昂古莱姆的机会并不多,或许你应该借这个机会巡游一下自己的领地。”伊莎贝拉王后下意识看向她,竟然莫名从她眼里看到一丝善意,尽管这丝善意也是一瞬而逝,“作为昂古莱姆女伯爵,你应该适当地强调你的身份,英格兰王后的身份能给你带来靠山和继承人,但并不是昂古莱姆人认同的身份。” ,

针对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问题,约翰本以为已经尘埃落定,在写信要求英诺森三世的特赦令时,他完全没有想过英诺森三世竟然会借此大做文章,并且直接在罗马任命了一个丹麦人为大主教。

想起亨利二世因任命托马斯贝克特为坎德伯雷大主教而引发的一系列惨痛经历,约翰不禁暴跳如雷,他向罗马发去了怒气冲天的书信,发誓赌咒要捍卫自己的王权,并威胁要禁止任何人从他的港口前往教廷,英诺森三世对此置之不理,他甚至还拿约翰请求的另一件事说事,“或许你的王位并没有那么名正言顺”。

此言无疑戳中了约翰的心病,尤其是在他得知腓力二世又试图和他开启婚姻谈判后,愤怒之下,他将坎特伯雷的所有僧侣驱逐出境,宣布斯蒂芬兰顿为王室的敌人,并将坎特伯雷教区的财产据为已有,面对这样的示威,英诺森三世也做出了回应:1208年3月23日,他对整个英格兰颁布了圣事禁绝令。

这种惩罚是无限期的,只要约翰没有屈服,这样的禁令就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从1208年春季开始,英格兰陷入沉默,所有的教会圣事都勒令停止,只有告解、临终涂油礼和婴儿洗礼还被允许。除此之外,教堂大门紧闭,教士们闲坐无事,婚礼在门廊上举行,死者被随意埋葬在城墙和壕沟中,没有神父主持葬礼。

起初的震怒后,约翰回过神来,反过来将其当做一个敛财的机会,忠于王室的官吏以国王的名义没收教会的财产,将教会名下的地产全部充公,两周后,他开始允许教士们买回自己的财产,但条件非常苛刻,希望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免受王室直接干预的教士们不得不将自己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奉献给国王,将他们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都压榨殆尽,其中最有创造性的策略莫过于扣押教士们的家眷(往往身份不太合法),并向他们勒索赎金。

对英诺森三世而言,他向约翰颁布禁令是为了彰显他教皇的权威,但现在约翰不仅没有向教皇屈服的迹象,甚至还挺享受这个借机敛财的过程,英诺森三世自然绝不愿承认这样的失败,因此继禁绝圣事令后,他又对约翰处以绝罚,同时暗示约翰的敌人们(尤其是腓力二世)可以借机推翻他。

比起需要渡海远征的英格兰,腓力二世对阿基坦的兴趣更大,但阿基坦并不受绝罚令的影响,甚至有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