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6(1 / 2)
肌拔开。
哎呀,身材真好。
正在江阴教书的施耐庵看见天幕里自己暴打匪徒的场景,在黑衣勾勒下若隐若现的身材曲线。
这衣服怎么回事?
他记得他当时穿着很正常,没有任何漏风感,怎么在天幕投放下就如此.....“咳。”
施耐庵闭眼,耳根烧红,下回该换更严实一点的样式了!
罗贯中努力忍笑,原来平日里孤傲寡言的师父还有这般特别的一面。
施耐庵在他头上重重敲了一下。
“嗷,老师?”
“看什么看,赶紧完成功课!”
【施耐庵原名施耳,江苏兴化人,出生于元末明初。幼年家境贫寒,父亲施元德以撑船为业。
施耐庵从小独立,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家里条件不好,长辈没钱给他买书,他就向家中有书的小伙伴借书抄录学习。
施耐庵刻苦用功,长大后他参加科举考试,未及弱冠之年,一跃成为秀才,在十里八乡中出了名。
到了二十九岁那年,施耐庵考中举人,一举改换门庭,从最底层的船夫之子一跃成为备受尊敬的士人。】
武则天凝望着天际,这一瞬清晰地感受到明朝的科举考试对底层人们的意义所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它能使身份最低微贫寒的人阶层跃升,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进入仕途,平步青云。这是被权贵控制,阶级固化的现下武周社会难以做到的。
所以她为何要扶持寒门,推行糊名制度,不仅是为了扶持新势力和关陇贵族抗衡,更是为了给百姓一个更公平的上升渠道。
饮鸩止渴不如釜底抽薪。
她的国家,不需要一群只会空谈的废物,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
明清两朝的学子们对施耐庵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亲身体会过科举,知道究竟有多难。
明朝考试制度成熟,但竞争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激烈,以乡试为例,参加考试的人数每年有上万人,录取率却不到百分之十,会试的录取率就更低了,只有不到百分之五,中举者寥寥数人。
施耐庵如此低微的家境,能这么快考上举人,那些世家大族出身,自幼享有优渥资源的天才也莫过于此了!
简直是天纵奇才!
施耐庵无声地笑了一下。
高中算什么,他有读书之才,更有泼天的胆气。
不但是读书考取功名,他后来还参与了谋反!
【施耐庵考中进士后,被朝廷派发到钱塘做官,他在钱塘为官三年,见识到许多黑暗腐败的官场现象。
在蒙古人侵占中原建立国家政权后,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政策上把中国人分为四等,分别是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蒙古统治者将汉人称为下等人,禁止汉人打猎、学习拳击武术、持有兵器、集会拜神、赶集赶场作买卖、夜间走路,律法规定,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用劳役或罚银抵除。
由于政府对汉族实行的歧视政策,元朝始终未能赢得中原民心,加上他们变本加厉地向汉人收取名目繁杂的赋税,民众心中的不满情绪持续积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