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58(1 / 2)

加入书签

如此出息,将来成为圣人一般的人物。

砰的一声,张家宅院的大门被一个老头儿踹开。

老头儿嚷嚷大叫:“我爱徒呢?我爱徒呢?”

他一个箭步冲上来,抱住张仲景肩膀,叫道:“好,好好,天质淳朴,不愧是我张伯祖的徒儿。”

听到对方的名字,张宗汉警惕的心这才落下来,他盯着眼前不修边幅的老头,“呃,阁下是仲景未来的老师?”

张伯祖不屑的白他一眼:“不然你以为我是哪里跑来的登徒子。”

张宗汉干笑:.....仲景未来的老师怎么一副混不咎的样子,仲景跟着他不会学坏吧?

幼年张仲景小脸白嫩,明亮的眼眸看着张伯祖。

张伯祖越瞧越萌,抱着人,说话声都变成了夹子音:“哎哟,小景儿,随为师学医可好?”

【张仲景仔细研读医书,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终于在建安十五年写成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一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讲述如何解决窒息的人,提出了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东汉以前的医者,下笔飞速,可依然来不及记载翻得飞快的书页。

“天女您慢点,慢点诶,我还没抄完。”

“反复按窒息者的胸脯.....竟能用这种法子救自缢之人!”

张仲景之后的时代,许多人跑进书肆里,点名要买医圣的大作。“什么?店家您说没有这本书?”

“谁家有,我家主子愿出高价购买!”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

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躁者,又属大青龙汤证......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治病的灵活性,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情况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抓住证情本质。[1]

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极大帮助。】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书中实收方剂269个,且根据成分变化有不同的疗效,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2]

其中一些著名方剂在现代医疗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病症中发挥巨大疗效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址???????葉?ǐ????ū???é?n??????2?????????o??

还有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括萎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所以后世又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是中医的基础与灵魂。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